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气技术 > 电气技术

单级压缩制冷系统

来源:艾特贸易2017-10-11

简介单级压缩制冷系统应用范围很广,例如空调装置、家用电冰箱、厨房冰箱、商场冷柜、制冰机、冷饮机、冷藏库和恒温恒湿箱等设备,主要用于蒸发温度在 -35℃ 以上的制冷系统。 在维


    单级压缩制冷系统应用范围很广,例如空调装置、家用电冰箱、厨房冰箱、商场冷柜、制冰机、冷饮机、冷藏库和恒温恒湿箱等设备,主要用于蒸发温度在-35℃以上的制冷系统。

    在维修及安装调试中,只有掌握制冷系统的压力与温度的控制与调节,才能安全作业。

在单级压缩式制冷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设备有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节流装置,这四大件组成了制冷的最简循环系统,如图1-4所示。

 图1-4最简循环系统制冷原理图

1-4最简循环系统制冷原理图

    最简循环系统工作原理如下:

   (1)蒸发过程:过冷的制冷剂液体,通过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成为低温低压制冷剂湿蒸气(液体和气体的混合体),在蒸发器内从蒸发器周围介质(空气、水、盐水等)吸热,使周围介质降温而达到制冷的目的。吸热使制冷剂液体不断气化,干度逐渐增加,直至达到饱和状态。这时,需要将已达饱和状态的饱和蒸气及时移走,否则,再进来的液体就难以继续吸热气化,制冷过程也就因此中断。为了制冷过程的连续进行,不断从周围介质吸热,就必须及时、不断地把气化后的蒸气吸走,这需要压缩机连续不断地运行(进行吸气)。

    该制冷剂气化过程,占整个蒸发过程热交换量的85%以上。

    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压力,称为蒸发压力( Po);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温度,称为蒸发温度(t)

    因为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处于饱和状态,使得蒸发压力与蒸发温度一一对应,所以它们的关系可通过制冷剂饱和状态性质表进行查找。

    在工作过程中,蒸发压力与蒸发温度将根据降温的需要,通过调节节流装置的供液量、或调整压缩机的工作能力,使蒸发器内的压力和温度到一定的数值,并维持其稳定。

    如果不考虑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流动压力降,在整个吸热过程中,压力是保持不变的。

   (2)压缩过程:压缩过程包括吸气过热、压缩和排气过热三阶段。同时,应特别注意如下两个重要指标:

    ①吸气过热段:在蒸发器内吸收周围介质的热量、完成制冷作用后的制冷剂蒸气,被压缩机通过吸气管吸入压缩机。压缩机吸入制冷剂蒸气的压力,称为吸气压力( Pa)。小型制冷系统的吸气管道很短,往往忽视其阻力带来的损失,把压缩机的吸气压力和蒸发器内的蒸发压力在数值上看作相等。在安全保护装置中,采用压力控制器控制最低允许的吸气压力,即为低压保护。

    压缩机吸人制冷剂蒸气的温度,称为吸气温度(ta)。此时,在吸气管和压缩机吸气口处的制冷剂蒸气不是饱和状态,而是过热状态,所以,吸气压力与吸气温度不一一对应,就不能通过制冷剂饱和状态性质表进行对应的查找。在安全保护装置中,采用温度控制器控制最低允许的吸气温度,即为低温保护。如果不考虑制冷剂在吸气管内流动的阻力,可近似地认为吸气压力等于蒸发压力。制冷剂低压蒸气在从蒸发器出来到压缩机吸气口的过程中,制冷剂蒸气还在不断地从外界吸热升温,这一吸气升温过程称为吸气过热。因此,制冷剂的吸气温度将高于蒸发温度,吸气温度与蒸发温度的温差称为过热度。

    根据安装设备和制冷工艺的不同,这种过热分为有益过热的和无益过热。适当的吸气过热对压缩机会起到保护作用。常把过热后的吸气管道温度,作为调节节流装置供液量的依据。

    ②压缩段:被压缩机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经压缩后,温度和压力急剧升高,变成过热的高温高压气体,并排出压缩机,经排气管送至冷凝器。这一过程提高了制冷剂的压力,也提高了制冷剂的液化温度。因此,可以用常温环境下的水或空气对其进行冷却降温和液化。

    压缩机的压缩过程,可近似地看成与外界没有能量转换的等熵过程,即为等熵压缩过程。但压缩过程要消耗一定的机械能(蒸气压缩式制冷常常由电能转化来的)。

    ③排气过热段:被排出压缩机制冷剂蒸气的压力,称为排气压力( Pb)。小型制冷系统的排气管道很短,往往忽视其阻力带来的损失,把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和冷凝器内的冷凝压力在数值上看作相等。在安全保护装置中,采用压力控制器控制最高允许的排气压力,即为高压保护。被排出压缩机制冷剂蒸气的温度,称为排气温度(tb)。因为排气过程是过热过程,所以排气压力与排气温度不一一对应。在安全保护装置中,采用温度控制器控制最高允许的排气温度,即为高温保护。

  ④两个重要指标:对于安全运行来讲,制冷压缩机有两个重要指标,即压力差(简称:压差)和压缩比(简称:压比),压力差是指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的差值;压缩比是指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的比值。

    通常把排气压力(Pb)近似看成冷凝压力(Pk);把吸气压力( Pa)近似看成蒸发压力(Po),则:

    A.压力差△P( MPa):

 

式中,Pk一冷凝压力(绝对压力)(MPa)

   PO-蒸发压力(绝对压力)(MPa)

B.压缩比τ

 

    制冷系统运行时,应始终保证这两个参数在允许的范围内。例如,我国标准系列制冷压缩机使用规定,R717(NH3)制冷机的压缩比不应大于8R22制冷机的压缩比不应大于10。既然压缩比有个最大值,那么在冷凝温度不变时就会有最低的合理蒸发温度。例如,氨制冷在tk=40℃时Pk1.59MPaPo=Pk/8=0.20MPa,所对应的最低蒸发温度to-19.5℃

   (3)冷凝过程:制冷剂蒸气被压缩机排出,从压缩机排气口至冷凝器内,再从冷凝器出来到节流阀前,这是一个散热过程,制冷剂蒸气在冷凝器内转化为液体。

    制冷剂在冷凝器内的压力,称为冷凝压力(Pk);制冷剂在冷凝器内的温度,称为冷凝温度(tk)。由于此时制冷剂在冷凝器内处于饱和状态,冷凝压力与冷凝温度一一对应,所以可通过制冷剂饱和状态性质表进行查找。冷凝压力与冷凝温度在工作过程中,将根据运行的需要,通过调节冷却工质(水、风等)量或调冷凝面积,使冷凝器内的压力和温度到一定的数值,并维持其稳定。该散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①具有排气温度的高压高温制冷剂过热蒸气,将热量传给冷却介质(水或空气等),放出显热,其温度下降至冷凝温度,这一过程为去冷却过程。

    ②当继续向冷却介质放热时,制冷剂放出潜热,温度不变,转化为液体,这一过程为制冷剂的冷凝过程,该制冷剂液化过程占整个冷凝过程热交换量的85%以上。

    ③已经凝结为液体的制冷剂,再向冷却介质放热时,将放出显热,温度下降,成为过冷液体,这一过程为制冷剂的过冷。

    节流阀前制冷剂温度,就是供液温度,供液温度低于冷凝温度的值称为过冷度,提高过冷度可提高单位质量制冷剂的制冷量。

    如果不考虑制冷剂管内的流动阻力,在整个放热过程中,冷凝压力是保持不变的。

   (4)节流过程:从冷凝器出来的液体为高压液体,通过膨胀阀或毛细管等降压节流装置节

流,成为低压的湿蒸气进入蒸发器。这个过程近似看成与外界没有能量转换的等焓过程,即等焓节流过程。因节流后制冷剂压力降低、比体积增大,所以该过程也称膨胀降压过程。

    以上四个过程是制冷的基本热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