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气技术 > 电气技术
制冷系统故障的检查技术
来源:艾特贸易2017-10-11
简介制冷系统故障检查的基本方法为看、听、摸、测。 一看。即观察制冷系统的工作情况,如制冷压缩机及各设备压力表的指示压力,冷风机或排管的结霜情况,各制冷设备的油位。 二听
制冷系统故障检查的基本方法为看、听、摸、测。
一看。即观察制冷系统的工作情况,如制冷压缩机及各设备压力表的指示压力,冷风机或排管的结霜情况,各制冷设备的油位。
二听。主要针对压缩机、风机、泵及热力膨胀阀的运转情况,如压缩机液击时会发出“通通”声,零部件损坏或相互撞击时会发出“达达”声,及轴封干磨擦时会发出的“吱吱”声;风机或压缩机的传动皮带松弛时会发出“啪啪”声;热力膨胀阀内制冷剂正常供液会发出连续微弱的“丝丝”声,若声音加大或间歇出现,则说明热力膨胀阀有故障。
三摸。用手触摸制冷设备及各管道表面,判断其大致的表面温度,从而了解该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压缩机外壳和前后轴承盖在运转时不烫手(表面温度低于70℃);干燥过滤器两端管路应无压差且比环境温度高;压缩机的吸气管道手感应阴凉,排气管道应热(烫手)。
四测。用测量仪表对制冷设备进行测量,判断是否运行良好。如用压力表测压力,用温度计测温度,用万用表测全封闭压缩机的电动机绕组运行电流等等。
1.油氨分离器供不上液
(1)冷凝器的出液口高度,比油氨分离器的进液口高度低;或者冷凝器的出液口与油氨分离器的进液口高度差太小,造成供液困难。
(2)冷凝器向油氨分离器的供液管弯头过多,加上管径又小,则阻力就大,如果管内再有油污,造成液体流动困难供不上液。
(3)油氨分离器上的供液管,接在冷凝器的放油口接管上方,而放油口的出口部位又高于冷凝器的出液口,因此油氨分离器工作就十分困难。
2.油氨分离器下部过热
(1)制冷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过高。
(2)洗涤式油氨分离器供液不正常,当分离器内液面很低时,油分器下部就很热。
(3)油氨分离器的进液阀未开足或未打开。
(4)油氨分离器底部沉积大量的润滑油。
(5)冷冻厂加工制作的油氨分离器,进气管装配不对未伸入液体中去,不能进行热交换。
3.冷凝器中水垢结得过厚
冷凝器用水,大都采用深井水、河水,也有采用自来水的。冷凝器中水垢多少,与选用的水质关系很大。一般要求所选用的冷却水中,其暂时硬度不大于15~20度且不含腐蚀性物质。
4.冷凝器内液体不易流出
(1)高压储液桶内有空气存在,导致冷凝器中凝结后的液体不能畅流到储液桶中去。
(2)冷凝器与高压储液桶之间未安装均压管,或均压管上的阀未打开、或均压管堵塞,两个设备内的压力不一样,导致冷凝器中的液体不易流出。
(3)冷凝器内油污太多,出液口处有局部堵塞现象。
(4)冷凝器出液阀未全部开启,导致出液不畅。
(5)冷凝器位置低于高压储液桶,液体不易流出。
5.高压储液桶中氨量不稳定
(1)制冷系统中氨量过多或过少。过多时桶中液面高,过少时桶中液面就低。
(2)冷凝器的出液阀未打开或未全打开,结果没有氨液流出或流出很少,致使高压储液桶中的液面逐渐下降,压力也随之降低。
(3)膨胀阀调整得不适当,过大或过小会导致高压储液桶的液面变化。
(4)高压储液桶的进、出液管道堵塞。
6.高压储液桶中压力过高
(1)高压储液桶中氨液量或空气过多。
(2)冷凝器与高压储液桶之间未装均压管、或均压管上阀未打开,或均压管中有堵塞,使桶中压力升高。
(3)高压储液桶安放在温度较高或太阳整日照射的地方,桶中氨液蒸发而压力升高。
7.高压储液桶上玻璃管爆裂
(1)液面玻璃管上的螺母拧得太紧,致使玻璃管受到内伤,储液桶内压力升高,容易使玻璃管炸裂。
(2)玻璃管质量不好,有的厚薄不匀,有的气泡多。用在高压系统,耐压力就差,使用时间一长,压力一旦变化就会发生炸裂现象。
(3)液面玻璃管没有保护罩,在工作失误时,或在制冷设备维护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碰上去就会破碎。
(4)液面玻璃管安装时,不垂直,有偏斜,加上截止阀旋得过紧,使玻璃管扭伤,一旦储液桶内压力升高,即引起玻璃炸裂。
8.中间冷却器内的压力过高
(1)制冷剂的冷凝压力高。在制冷剂的蒸发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冷凝压力越高,中间冷却器内的压力亦高。
(2)蒸发压力越高,中间冷却器内的压力亦高。
(3)中间冷却器内的供液中断,低级车排人中间冷却器内的高温气体得不到散热降温,随着低级车的不断排气,中间冷却器内的温度和压力急剧上升。
(4)中间冷却器隔热保温层厚度太薄,使中间冷却器内的氨液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蒸发,里面的气体密度逐渐增大,压力升高。
(5)中间冷却器内油量过多,占去一定的容积,从而使储氨量减少,氨液量减少,则低级车排出的高温气体得不到冷却降温,因此,中间冷却器内的气体温度越来越高,压力也随之上升。
(6)高级车进气阀未全打开,低级车排入中间冷却器内的气体冷却后无法全部排出,随着低级车的不断运转和气体的排出,中间冷却器内的气体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压力也急剧上升。
(7)高级车进气与排气活门泄漏,则压缩机压缩后的高压气体,有少部分窜回吸气管,由于压缩机转速快,回气管中的气体密度逐渐增大,当大于中间压力时,气体就往中间冷却器流去,使中间冷却器内压力升高。
(8)高级车与低级车两者的容积比过小(一般应为1:2或1:3),则压缩机运转起来,中间冷却器内的压力会很高。
(9)高级车的进气与排气活门阀芯不光滑,并有变形状态,间隙过大,造成压缩机的吸排气困难,致使中间冷却器内压力过高。
(10)高级车的吸气管道太细,则中间冷却器内排出的气体在单位时间内不能全部流过去。中间冷却器内的气体逐渐增多,密度也越来越大,导致压力升高。
(11)高级车的吸气管道未包隔热保温层,中间冷却器内的低温气体,因受外界室温的影响,使气体温度升高,压力也随之上升。
(12)冷库内热负荷增大,则进入低级车的氨量增多,高级车的吸气量不变,则中间冷却器内的压力升高。
9.中间冷却器内的压力过低
(1)高级车与低级车的容积比过大,则低级车排出的气体量不能满足高级车的吸入要求,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中间冷却器内气体密度小,压力也就随之降低。
(2)中间冷却器的容积选得过大。
(3)低级车的吸气阀开得过小,则单位时间内的吸气量就小,排入中间冷却器内的气体就减少,中间冷却器内的压力下降。
(4)低级车进气与排气活门泄漏,造成压缩机的排气效率下降,致使中间冷却器内压力降低。
(5)冷库内热负荷减少。通过膨胀阀供给冷却排管中的氨液量就减少了,因此氨液吸热蒸发后产生的气体量也少了。而高级车的吸气量不变,造成低级车的吸气量不能满足高级车的需要,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使中间冷却器内压力下降。
(6)冷凝器中冷却水温低,则氨的冷凝压力下降,致使高级车的压力比减小,使中间冷却器内压力下降
(7)中间冷却器的冷却效果好,使中间压力下降。
10.中间冷却器内液面不稳定
(1)中间冷却器供液管路上的阀门未打开,或开启度小,使供液量不足,使中间冷却器内的液面不稳定。
(2)中间冷却器上的浮球阀失灵,无法控制供液量,致使中间却器内液面忽高忽低。
(3)过滤器内污物较多,发生阻塞现象,造成液体流量小.中间冷却器内液面下降。
11.液面指示器上不结霜
(1)机器房内温度高,中间冷却器上或氨液分离器的液面指示器也不会结霜。
(2)中间冷却器或氨液分离器内积聚的油太多,则液面指示器里面也积存了油,氨液进不去,所以指示器上结不了霜。
(3)中间冷却器或氨液分离器上的指示器,可能有一端管子被污物堵住,致使液体进不去,管子无法结霜。
12.低压储液桶中氨量过多
(1)制冷系统中加入的氨量过多。
(2)膨胀阀的开启度过大,进入蒸发器中的氨液就多,不能充分蒸发,部分液体随压缩机的回气而进入低压储液桶内。
(3)冷库内的热负荷突然增大,使氨液来不及蒸发而被压缩机吸回,在回气过程中,气体中夹带的液体进入低压储液桶内。
13.低压储液桶中压力过高
(1)低压储液桶内存氨量过大。
(2)低压储液桶未装均压管、或均压管阀未打开、或均压管堵塞。
14.低压储液桶中排液困难
(1)低压储液桶位置低于排液桶,储液桶中的液体不能自动流入排液桶中。
(2)低压储液桶压力高于排液桶压力,使储液桶中的液体不能排出。
(3)低压储液桶中存油过多,出液口被油堵住,使液体难以排出。
15.排液桶排液困难
(1)排液桶中积存的油量过多。
(2)排液管未插入桶内底部,使液体排出困难。
(3)排液桶上的排液阀阻塞。
16.循环储液桶中液面不稳定
(1)冷库内热负荷突然增大,冷却排管或冷风机中的氨液来不及蒸发,回气中夹带有大量液氨,致使储液桶中液面升高。
(2)在制冷降温过程中,突然增加一台压缩机运转,造成压缩机的吸气压力加大,使回气中带有大量氨液。
(3)膨胀阀开启度过大,库房内冷却排管中进液量亦大,造成供过于求,使桶内液面升高。
(4)膨胀阀开启度过小,库房内冷却排管中进液量亦小,造成供不应求,使桶内液面下降。
(5)循环储液桶上的浮球阀失灵,使桶内液面忽高忽低。
(6)氨泵进液管路上的过滤器发生堵塞,液体流动困难,使桶中液面上升。
(7)储液桶油污过多,堵住了出液口。
17.集油器无法放油
(1)集油器上的放油阀被油堵塞。
(2)集油器位置过高,导致各制冷设备放油困难。
18.齿轮氨泵启动不起来
(1)氨泵停止运转时间较长,泵内液体大量蒸发,使泵内充满气体。
(2)低压循环储液桶内液位过低,使氨泵的吸入段净压头不够。
(3)氨泵差压控制器延时时间调得过短。
(4)氨泵差压控制器的调定值定得太高,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调定的压差值,差压控制器就开始动作。
19.氨泵密封器漏油和漏氨
(1)动环或静环的密封端面上有磨损的伤痕,不能起到密封作用。
(2)动环处的耐油橡胶圈内径太小,箍住主轴,使动环与静环密封面不能紧贴。
(3)静环背面的耐油橡胶圈破裂,不能密封,造成漏油和漏氨。
(4)压紧弹簧的弹力不足,使两个环的摩擦面不能贴紧。
(5)轴严重磨损,使密封器无法起到密封的作用。
(6)氨泵出液部位压力过高。
20.氨泵密封器的温度过高
(1)压紧弹簧的弹力太大,使得两个摩擦面之间的油膜被破坏,造成工作时温度过高。
(2)油包上加油阀失灵,造成供油中断,致使密封器在工作温度升高。
(3)压盖上的螺母旋得太紧,致使密封器的温度升高。
21.氨泵运行时不上液
(1)氨泵中的叶轮损坏,无法输液。
(2)氨液进液管中有污物阻塞。
(3)液体过滤器中污物过多,致使液体难以通过。
(4)循环储液桶内积存的油量过多。
(5)由液位高度所产生的静压不够,氨泵不上液。
22.氨泵排出压力过高
(1)氨泵出液管道中有污物阻塞。
(2)氨泵出液管道上的阀未全打开。
(3)氨泵排出口上的安全回放阀的压力未调整好,致使发生故障时,压力升高。
23.氨泵排出压力过低或无压力
(1)氨泵齿轮严重磨损,齿轮间隙过大,输液困难,压力低。
(2)氨泵进液管内产生的气体不能及时地排走,则这些气体进入氨泵后无法压缩,压力低。
(3)循环储液桶内的油流进了氨泵,因油的粘度大、阻力就大,输出困难。
(4)氨泵进液管内的流速太快,过快的流速,增加摩擦阻力,引起氨液气化,阻碍液体流入氨泵。
(5)氨泵进液管有不正确的弯曲或升高现象,易产生气囊,阻碍液体的流动。
(6)氨泵的静液柱太小,会引起液体气化而影响氨液的流量。
(7)氨泵排出端有气体,液体输不出去。
24.屏蔽氨泵排液速度小
(1)氨泵回流太多。
(2)氨泵旋转方向错了。
(3)氨泵没有足够稳定的入口压力。
25.氨泵产生异声和温度高
(1)氨泵的轴承磨损。
(2)氨泵的叶轮损坏。
26.氨泵内产生堵塞
主要是叶轮损伤或被其他杂物堵塞,或轴瓦上有污物存在。
27.氨泵不能抽液
(1)管子的直径太小,产生间断吸液。
(2)管道中或推进器堵塞。
(3)吸入阀未打开。
(4)氨泵内有气体存在。
28.浮球阀不能开启或关闭
(1)制冷系统中的铁屑、油泥、填料、焊渣等污物阻塞。
(2)浮球本身有小孔,或焊锡被腐蚀,造成浮球泄漏,使其不能自动关闭。
(3)浮球阀使用年久,柱形阀体磨损严重,不能起到关闭的作用。
(4)均压管中有污物阻塞,使浮球动作失灵。
29.浮球阀的开启度不大
主要是柱形阀孔太粗糙,或阀孔呈椭圆形、圆锥形。
30.浮球阀中浮球落下来了
主要是制造连杆的材料质量不好,应力集中,如液体过满时,受力后连杆螺纹部位断裂。
31.电磁阀接通电源后阀门不开启
(1)电源电压过低。
(2)电磁阀安装错误。
(3)电磁阀中线圈断路或烧毁。
(4)电磁阀中动铁芯卡住或损坏。
32.电磁阀断电后不关闭
(1)电磁阀中的动铁芯或弹簧卡住。
(2)电磁阀中剩磁的力量吸住了动铁芯。
33.电磁阀关闭不严密
(1)电磁阀中聚四氟乙烯阀座受损。
(2)磁阀中动铁芯阀针拉毛。
(3)电磁阀门中有污物阻塞住。
(4)电磁阀中的弹簧产生变形。
34.电磁阀泄漏制冷剂
(1)密封垫圈变形或磨损,不起密封作用。
(2)密封垫圈垫得不正,不牢固。
(3)电磁阀中隔磁套管亚弧焊受损。
35.安全阀渗漏失灵
(1)长期使用没有定期校正,使弹簧失灵、锈蚀或密封面损坏。
(2)安全阀起跳后未及时校正,或起跳后密封面上有污物存在。
(3)安全阀的质量差,如材料的选择,加工质量,装配和调试不当等,均影响安全阀的使用寿命和起跳的及时性。
36.过滤器的主要故障是过滤能力差
过滤器一般分为液体过滤器和气体过滤器。前者主要装在浮球阀、自动阀或氨泵进液管之前的液体管路上,后者主要装在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道上,目的都是为了防止杂质进入管道和设备。
(1)氨液过滤器中污物过多,液体流动阻力增大,中间冷却器、氨泵等供液困难,影响冷间的正常降温。
(2)过滤器面积过小,不仅除污效果差,而且压力降大,压缩机的制冷能力下降,功率消耗增加。
(3)滤网加工质量差或网眼过大,液体或气体中的污物无法分离下来,易使阀芯堵塞,或使压缩机气缸拉毛,轴颈、轴瓦等磨坏。
(4)长期不清洗过滤器,影响过滤器的过滤能力,造成压缩机无法运转,冷间不能降温。
37.空气幕的主要故障是隔热效果差
(1)风机转速小,气流吹不到地面,不能有效地阻止库内外冷热空气的对流。
(2)风机吸入口调节阀调节得不正确,造成空气流减少。
(3)防护网上污物太多,使空气流通受阻。
(4)空气幕长度小于门框的长度,造成两侧无风,室内冷气照常外流。
(5)空气幕安装得太高,使吹到地面的气流速度近似等于零,因此隔热效果差。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