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气技术 > 电气技术

制冷机组运行期间的溶液结晶故障排除技术方法

来源:艾特贸易2017-08-07

简介机组运行过程中,掌握结晶的征兆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结晶初期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降低机组负荷等),一般可避免结晶。 机组运行期间,最容易结晶的部位是溶液热交换器的浓溶

    机组运行过程中,掌握结晶的征兆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结晶初期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降低机组负荷等),一般可避免结晶。

    机组运行期间,最容易结晶的部位是溶液热交换器的浓溶液侧和浓溶液的出口处。因为这里是溶液质量分数的最高处及浓溶液温度的最低处,当浓溶液温度低于该质量分数下的结晶温度时,结晶逐渐产生。机组在全负荷运行时融晶管不发烫,说明机组运行正常。一旦出现结晶,由于浓溶液出口被堵塞,发生器的液位则会越来越高。当液位到融晶管位置时,溶液就会绕过低温热交换器,直接从融晶管回到吸收器。因此,融晶管发烫是溶液结晶的显著特征。这时,低压发生器液位高,吸收器液位较低,机组性能下降。

    但是融晶管发烫不一定全是由于机组结晶引起的。例如,溶液循环量不当,引起发生器液位过高,溶液溢至融晶管,也会引起融晶管发烫。因此,应正确分析原因以确定故障。一般而言,若是结晶引起融晶管发烫,因浓溶液在热交换器中滞流,甚至停流,则导致热交换器出口处稀溶液温度降低,以及热交换器表面温度降低(通常浓溶液在壳层流动)。若是溶液循环不当而引起融晶管发烫,则无此现象。

    当结晶情况比较轻微时,机组本身能自动融晶。温度高的浓溶液经融晶管直接进入吸收器,使稀溶液温度升高。当稀溶液经过热交换器时,对壳体侧结晶的浓溶液进行加热,可将结晶融解。浓溶液又可经热交换器到吸收器喷淋,低压发生器液位下降,机组恢复正常运行。这种方法称为融晶管融晶。

    如果机组无法自动融晶,可采用下面的融晶方法:

   (1)机组继续运行。

    ①关小热源阀门,减少供热量,使发生器溶液温度降低,溶液质量分数也降低。

    ②关闭冷却塔风机(或减少冷却水流量),使稀溶液温度升高,一般控制在60℃左右,但不要超过70℃。

    ③为使溶液的质量分数降低,或不使吸收器液位过低,可将冷剂泵再生阀门慢慢打开,使部分冷剂水旁通到吸收器。

    ④机组继续运行,由于稀溶液温度提高,经过热交换器时加热壳体侧结晶的浓溶液,经过一段时间后,结晶一般可以消除。

   (2)机组继续运行并伴有加热,如果结晶情况比较严重,上述方法一时难以解决,可借助于外界热源加热来消除结晶。

    ①按照前面的方法,关小热源阀门,使稀溶液温度上升,对结晶的浓溶液加热。

    ②同时用蒸汽或蒸汽凝水直接对热交换器进行全面加热。

   (3)采用溶液泵间歇启动和停止的方法。

    ①为了不使溶液过分浓缩,关小热源阀门,并关闭冷却水阀门。

    ②打开冷剂水旁通阀,将冷剂水旁通至吸收器。

    ③停止溶液泵的运行。

    ④待高温溶液通过稀溶液管路流下后,再启动溶液泵。当高温溶液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又暂停溶液泵的运转,如此反复操作,使在热交换器内结晶的浓溶液受发生器回来的高温溶液加热而融解。不过,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浓溶液不能从稀溶液管路流回到吸收器的机组。

   (4)间歇启动和停止并加热。把上述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可使融晶速度加快,对结晶严重的场合进行融晶,可采用此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

    ①用蒸汽软管对热交换器加热。

    ②溶液泵因内部结晶而不能运行时,对泵壳和连接管道一起加热。

    ③采取上述措施后,如果溶液泵仍然不能运行,则可对溶液管道、热交换器和吸收器中产生结晶的部位进行加热。

    ④采用溶液泵间歇启动和停止的方法。

    ⑤融晶后机组开始工作,若抽气管路结晶,也应融晶。若抽气装置不起作用,非凝性气体无法排出,尽管结晶已经消除,但随着机组的运行又会重新结晶。

    ⑥查找结晶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高温溶液热交换器结晶,则高压发生器液位升高。因高压发生器没有融晶管,同样需要采用溶液泵间歇启动和停止的方法,利用温度较高的溶液回流来消除结晶。

    融晶后,机组在全负荷情况下运行,自动融晶管也不发烫,则说明机组已恢复正常运转。